本文转自:人民网-湖北频道易启胜
初秋的晨光洒在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的操场上,映照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。整个操场化身为一个沸腾的“运动主题乐园”:八年级学生正在进行绕杆接力赛,笑声与呐喊声交织;篮球场上,投篮声此起彼伏。
“以前课间操有点枯燥,现在大变样了!我们有40分钟的大课间,能玩到自己喜欢的项目,身体舒展了,学习也更有劲!”刚打完班级篮球赛的八年级学生刘同学擦着汗说。
大课间学生们正在操场上打篮球。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
这生动的一幕,正是武汉市以“新三好”教育为引擎,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缩影。
评价革命:“健康第一”撬动育人理念变革
改变,源于一场评价革命。过去评价学校和学生,往往离不开一把“分数尺”。如今,在武汉二十五中,这把尺子变成了聚焦“身心健康、全面发展”的“素质尺”。
“我们把学生体质健康、近视率等指标,直接与学校书记、校长的考核挂钩,倒逼我们把‘健康第一’落到实处。”二十五中副校长张曼介绍。该校严格落实“每天一节体育课”,将40分钟大课间排入课表,创新设计各类趣味体育项目。
大课间活动易启胜。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
这一转变,是贯彻落实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和《武汉市中小学书记校长发展素质教育履职考核评价体系》的具体实践。五年来,武汉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聚焦“小胖墩”“小眼镜”“小豆芽”等问题,坚持小切口破题、综合施策,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数据最有说服力:2025年春季,武汉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同比提升11.82%,近视率下降1.06%。一个个“小胖墩”在运动中变得矫健,“小眼镜”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。
智能评价:让成长轨迹“看得见”
在评价手段上,二十五中实现了从“纸笔记录”到“数智赋能”的跨越。学校研发并迭代“新三好”智能评价APP,创新“积分制荣誉进阶”方式,依托数字化平台系统,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科学评估。
班主任向记者展示学校自主开发的智能评价系统。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
九年级7班班主任周燕老师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实时记录学生成长轨迹。“系统支持随时加分,比如作业评价前10名的同学,可以现场加点分。”她演示道。
八年级6班班主任刘艳老师对“新三好”评价APP深有感触:“我们班实行值日班长轮值制,每周安排3名值日班长分工协作:一人管‘课堂常规’,一人记‘文明习惯’,一人查‘卫生情况’,做到即时评价,确保‘当天表现当天清’。”
“这里的分数不是贴标签,而是提醒我们:你可以更好,也知道该怎么做。”一名学生写道。该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,为家长构建起立体的学生成长画像。
三维育人:校家社协同塑造“新三好”
体育强化“塑形”,而“新三好”教育则重在“铸魂”。武汉市建立“在学校做好学生、在家庭做好孩子、在社会做好公民”的评价机制,推动从“重分识人”向“三维育人”转变。
二十五中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、11个二级指标、29条评价要素的体系。“好孩子”维度涵盖承担家务、感恩父母等内容;“好公民”维度包括社区关注、志愿服务等要求。
一位家长表示:“‘好孩子’‘好公民’的要求通过实践活动落到实处。孩子现在主动洗碗,周末还去图书馆做管理员,责任感明显增强。”
学校还与社会联动,依托全国“生活·实践教育”示范校资源,将课堂延伸至博物馆、科技馆和田间地头。学生从“读课本”走向“读社会”,在实践中学做“好公民”。
生态变化:一场润物无声的生动实践
变革浸润在校园每个角落。心理辅导室里,有专业的老师为学生疏导情绪;劳动实践基地上,孩子们亲手种下的蔬菜正茁壮成长。
学生们在劳动实践基地照顾亲手种下的蔬菜。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
评价指挥棒转变,带来教育生态的深刻变化。“老师们更关注激发学生潜能,书记校长更注重健全培养体系。”武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、局长李超说,“‘新三好’教育形成了学校、家庭、社会握指成拳的育人格局。”
李超阐述了评价改革的五个维度:抓住书记校长关键角色、聚焦立德树人、突出健康第一、遵循大道至简、把握真考真用。他表示,武汉市将继续深化素质教育评价改革易启胜,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。
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